LDSports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青年学术沙龙回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论友谊

发布日期: 2021-04-25   浏览次数 606

415日下午一点,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赵琦副研究员做客青年学术沙龙(No. 2102),做了一场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论友谊”的学术报告。

赵琦老师首先指出,近现代西方对友谊问题的探讨不如古典和中世纪,而且现当代对友谊问题的讨论在要很大程度上也要借鉴亚里士多德,对阿奎那“爱德”的借鉴也比较多。因此在讨论友谊问题时,有必要考察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思想。

按照学界的一般解释,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三种友谊,分别是基于利益的友谊、基于快乐的友谊和基于德性的友谊,并且认为只有基于德性的友谊才是完善的友谊。赵琦认为,这样的解释虽然出自原文,但是容易让现代人从个体主义的立场理解友谊,忽略其共同体的维度,她主张我们应当从共同体的视角来理解友谊。因为友谊虽是个人对善的选择,更是共同体的政治或公民友谊。赵琦老师具体论证了这一解读的三个优势:能够统一亚里士多德关于友谊的庞杂论述,能够突出philia最大的定义性特质,以及对为何亚里士多德会以更大篇幅探讨如何避免不公正具有更高的解释力。

阿奎那则主张以友谊来诠释圣爱,直接用亚里士多德philia的三大定义性特质“善愿”、“爱的相互性”以及“交往”作为其友谊amicitia的特质,从而赋予爱德以亚里士多德友谊观的诸多特质。但是,阿奎那也对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观进行了改造,在“善愿”上,阿奎那不再认为德性是友谊的条件;在“爱的相互性”上,阿奎那不仅认为好人可以彼此相爱,而且认为好人单方面对罪人和仇人的爱,虽然得不到后者的回报,却因为是出于与至善者的友谊而爱他们,根本上还是符合善愿的相互性特质;在“交往”上,这个特质具有了单向“传递”的内涵,而且人神之间的共居不是血肉之躯共居,而是灵性的共居。对于阿奎那来说,友谊中的爱遵循被爱者与神的远近(德性的完善度),以及被爱者与爱者的远近这两个原则而具有等差。阿奎那还区分了友谊之爱和欲望之爱,爱的真正或最终目的只能是人格的存在者,爱的手段是导向人格存在者的“善”。赵琦认为,阿奎那的思想既为现代人道主义和启蒙时代的博爱观念做了准备,同时由于主张真正的爱必然欲求对被爱者是好的事物,也有助于反思流于肤浅的博爱。

赵琦老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回应与讨论。思勉高研院的卢盈华老师就坏人之间有无友谊、友谊的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野,以及爱有差等还是爱无差等等问题作了评论。LDSports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的苟东锋老师、王寅丽老师以及在场的博士生同学也参与了提问和讨论。

本次青年学术沙龙由LDSports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徐竹副教授主持,由华东师范大学LDSports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学报编辑部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联合主办。